目前分類:育兒 (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可愛真的無罪,說出來有理,那就說吧! - 賦予可愛兩字的新定義》

蝦米?! 豬寶寶已經一歲半了! 豬寶寶從「嫩嬰」變成「老嬰」有這麼久了?! 這一年半以來,看著豬寶寶一點一滴成長,總覺得他彷彿一台小電腦般,睡了一晚後,就好像灌了新程式,早上眼睛一睜開,有如按了執行鍵般,突然就會說一個詞,不然就是會一個新的表情、聲音或動作。

這個時期的他:

👶🏻能聽得懂生活上的用語,還會跟你說上幾個字。

👶🏻除了更懂我們的幽默,開懷大笑, 也開始懂得用自己的幽默逗別人笑。

👶🏻對什麼都充滿好奇的他,家務工作在他眼裡是玩樂,媽媽偶也就這麼多了一個小幫手。

👶🏻他熱愛在公園裡撿樹葉,送給我,或者看到喜歡的小朋友或大人,會上前給他們撿到的葉子,雖然常常被其他小朋友拒絕😅,但仍不減他想分享的心。

👶🏻現在的他非常善於表達對任何人事物的喜愛。在家裡,他時不時會拍拍自己的玩具,然後給玩具一個親吻。 幫他洗手時,他會突然睜著大眼睛看著我,接著一頭往我身上鑽,然後「啵」地一聲! 有時蹲下身拿個東西,他會過來從後面抱住我,然後在我的背上親一下(整個浪漫指數高遠遠超過他爸爸🤣)。

目前豬寶寶在這老嬰時期,感覺優點還是勝於缺點。(雖然他已經開始說不要了!而且每次一說還是「不要!不要!不要!」 三次一組連環說😆,ㄟ⋯⋯關於這個偶下次分享!)

媽媽偶還是持續當著花痴媽媽一枚,每天幾乎眼睛都是像這樣😍,這個時期的他,也常常讓我不由自主想脫口說:「好口愛啊!」

說到稱讚,我在修教育系第一門課時,課堂中討論到老師課堂上的用語,其中剛好提到關於稱讚孩子的方式:

🤓經由讚美培育孩子的自信和對於自我的認知

🤓稱讚孩子實際行動上的努力, 鼓勵成長性的思維(growth mindset ),不是一味地稱讚孩子天生的外表或聰明

🤓不論孩子年紀,大人都可以用適合孩子年紀的語言表達出對好行為的稱讚,作為好行為的正向鼓勵、正向增強(positive reinforcement),讓孩子對自己的好行為更印象深刻

🤓善用描述性的稱讚(Descriptive praise)告訴孩子你喜歡他的好行為,也就是說,不是只說孩子好棒,而是告訴孩子你喜歡他做了什麼事,讓孩子真正了解他做了哪件好行為。

你看了這幾個重點,是否在想: 「在育兒上感覺也蠻適用,但現實生活中,當你看著孩子如天使般的微笑和一舉一動,還要咬緊雙唇,死不能說自己的孩子可愛,是要媽媽壓抑到內傷嗎?就算自己不說,身邊的朋友,甚至路人看到孩子也會說,因為就是真的口愛嘛! 😛 稱讚還跟增強行為有關喔?就真的純粹是因為對孩子的一顰一笑或一舉一動而感到興奮或開心而脫口而出的話,還要想蝦米描述性的稱讚? 」

你的心聲,我懂! 因為我也是那種,要我「愛你在心,口不馬上開」,整個會很不蘇胡的媽媽,然後「可愛」這兩字馬上就脫口而出。

我想,重點是在於不要一味地去稱讚孩子的外表跟天資,而讓孩子變成用別人眼中看到自己的外表或天資去定義自我的價值,在這個媒體資訊發達的時代,充斥著太多讓人對於自己的容貌、身材會莫名格外留意的訊息,就連孩子看的迪士尼卡通,都莫名地隱藏著對於外表和聰明才智的吹捧。

你或許也在想: 「大人的世界處處充滿矛盾,避免讓孩子因為過度稱讚外表而造成在意他人的眼光來定義自己價值的同時,但明明自己看到喜歡的小東西,也不會理性到想一圈用「描述性的稱讚」,因為純粹就是因為那小東西長得很可愛啊啊啊!」

沒錯! 但人不是「東西」,當人開始「自我物化self-objectification」,就會開始產生對於自己形象上的焦慮、或者厭食症等嚴重的問題。

育兒路上,每個家長在乎的點都不同,但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如果你真能完全那麼按耐住自己,不會說小孩很乖、很可愛、很棒,甚至還能禁止其他人說你的孩子可愛,我真心佩服。

但如果你跟我一樣同是常常眼直冒愛心,無法不說孩子可愛,那我們在說了孩子「可愛、好棒」的同時,也試著加幾句讓孩子更清楚自己做了什麼好行為,「描述性地稱讚」,讓他知道媽媽會那麼欣賞他的吧!

找出一個平衡點,讓自己在育兒路上更自在,當個快樂媽媽,醬子不是更好嗎?

話說回到豬寶寶,他的可愛,媽媽偶還真的是覺得,大多不是來自於他的模樣,而是他的行為。 譬如說,當我看到豬寶寶學著我拿著布擦著地板時,那有模有樣的可愛動作,我還真會不由自主地跟他說:「哇!寶貝在幫忙擦地板啊!好可愛啊! 謝謝你幫忙。醬子螞蟻就不會來家裡把好吃的東西搬走了!(眼冒愛心加大擁抱)」 於是,常常我跟豬寶寶說的話也會莫名地落落長,說他可愛、好棒的同時,我的確自然而然會多說上幾句(啊!原來他會這麼愛說話的原因,是有我這個愛說話的媽媽*大頓悟*)

話說我的家人,還真的超愛跟豬寶寶說他可愛的,說到他連台語「古錐」都會說了! 😅 我跟豬寶寶說:「你知道為什麼阿姨/叔叔說你可愛嗎?」 豬寶寶睜著大眼睛看著我。 「因為你會跟他們揮揮手,說哈囉。我們要回家的時候,你會跟他們說掰掰。好有禮貌喔!所以他們說你可愛啊!媽媽也覺得你超棒滴喔!」我說。「那你覺得你可愛嗎?」 接著,他會想到我阿姐教他「古錐」的手勢,然後開心地很「台」地比起來。😅😂🤣

跟你分享豬寶寶「#古錐」的影片😃 哇!你竟然讀到最後,偶超感動滴啦! *抱* 交個朋友追蹤我的Instagram吧!- https://www.instagram.com/stellalaladiary/

 

文章標籤

Stellalala絲帶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育兒真實面跟教育理論這兩樣東西(對於那些所謂「心理學大師」的迷思》-

🤓理論就真的只是理論,並非鐵定的事實,不管哪個大師是有多重量級!
🤓 即使是專家也會犯錯
🤓思辨判斷能力是當「人」無敵重要的一環,照單全手只會變成騎驢父子的主角
🤓適合別人的不代表適合自己, 好好面對了解自己所需才是王道
🤓要讓生活因知識變更好,而不是掉到深淵,所以停止再用佛洛伊德當自己的藉口

記得以前小時候在讀理論時,老會有那種:「拜託!這也太無聊,一直狂對人類行為分類,然後每個學者永無止境地搬出自己的理論。一個學者說自己的版本,另一個又剛好寫相反,是要聽誰的? 有完沒完?!」

總之就是那種讀了一圈後,卻有迷失、被困住的感覺。

後來毅然決定開始修教育系,開始的第一門理論核心課,每週必做的,就是要將那些自己讀時蠻容易睡著的理論,好好了解一下,然後找找其他學者相關的論點,看看有什麼同、異點,同時也想想自己的生活經驗,看跟那些理論連不連得起來。

沒料到那門核心課,除了大大減低我一聽到理論課會打呵欠的直覺反應之外,也改變了不少我對生活的態度。

教授跟我們一起在網路論壇上,用證據,好好「譙」一下這些理論, 看有沒有覺得不適合真實世界的生活狀況,或覺得在其他證據顯示之下,那家喻戶曉的「大師級理論」其實已經過時,甚至根本不適用,可以作廢的。(這樣的討論,也是學術界的學者一輩子在做的事:了解前人的智慧,然後思考, 甚至用更有憑據的方式證明前人的智慧的實用度或者乾脆修正甚至推翻, 而這就是我們常常聽到人家說的所謂「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 」。)

不知道是因為能夠大無畏地挑戰權威的快感,還是看了教授和其他同學在論壇積極的言論,讓我耳目一新,我開始慢慢收起自己「舊式教育產出的台灣學生」那種害羞、怕說錯話的學習態度,勇敢加入論壇,貢獻自己的想法。

因為是教育系的課,當然像皮亞傑、佛洛伊德等那幾個知名心理學家都再次在這門課讀到,但不一樣的是,教授會引證其他當代學者對他們的批評,然後跟同學一起「轟炸💣」那些「大師」,整個震撼了我的三觀,超過癮的!

譬如說,皮亞傑的兒童發展階段的確很多國家拿來當做教育體制的參考,但並不會完全地採用,因為時代在變,孩子成長過程階段當然也會不一樣,在2000年時,就有學者已經做了不少實驗,證明皮亞傑低估了孩子對數字的概念。同時,也證明了皮亞傑的發展階段理論,沒有考量到不同文化背景造成孩子發展的影響。

還有,佛洛伊德分的孩童發展階段,也是有很多部分,在這個世代說不通了!

我想,那些1819世紀的心理學「大師」如果有小叮噹的時光機, 看到這年頭的狀況,絕對會超想再回去把自己的理論好好再研究一下。

1819世紀,甚至幾十年前, 那些知名學者在寫理論時,絕對沒料到這個年代,孩子發展影響中,除了個人內在因素因時代改變而改變,竟還有像3C產品、科技時代環境,那些有的沒的,會是對身心理發展影響的因素。

每個孩子、每個人成長有很多內在和外在因素,零零總總加起來,變數真的無敵大,有些理論,其實也只被其他當代的知名心理學家「部分」繼續採用。

有時看來,很多有經驗的過來人媽媽,雖然沒讀過那些大師或兒童心理學家的書,但在行動上其實已經在執行那些紅到不得了的理論, 而且他們的經驗還比那一堆理論來得實用得多!

ㄟ……所以說到這,會不會有人覺得讀理論是要幹嘛? 噗~ 🤪

我想,理論畢竟是前人走的路,當然還是有了解的必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如何用更有憑據的方式去思考,然後跟現實生活做連結,想想可以如何應用,讓生活變得更好。

所以呀!如果還有人因為只讀完佛洛伊德理論後,也沒再去找其他憑據做理性思考,然後就歸咎因為自己小時候沒好好享受奶嘴,在所謂的「口腔期」沒被滿足,導致現在當大人後,有些無法挽救的「心理後遺症」,還一直深陷在其中,狂拿「口腔期沒被滿足」當藉口,改不掉毛病,甚至越來越嚴重,殊不知自己其實是有力量可以思考,然後改變自己的習慣和生活,那還真的讓人很想搖頭(偶頭已搖到脖子鬆😛)。

當代很多知名的學者也已證明,奶嘴並不是讓孩子得到慰藉或心靈上滿足最好的方法,所以沒有奶嘴,甚至在口腔期戒奶嘴,不代表「口腔期」不會被滿足,重點是如何滿足寶寶在那階段用口腔探索世界的部分,而奶嘴不是唯一的選擇。

小時候沒吃奶嘴,長大後也沒有咬指甲的問題的人數,足足多過可以證明沒吃奶嘴真的不會造成心理問題。

讀理論、學知識不是要讓自己的人生找藉口變得更悲慘,相反的,是要讓自己沈澱,思考一下,各持不同理論的學者論點,然後想想如何做,讓理論活起來,應用在日常生活中,讓生活變得更好,所以不是要把讀到的「知識」完全照單全收,把哪個權威或專家說的理論,就當是如神一般的指令。

總之, 我想說的是,育兒叢書也好,兒童心理學理論也好,或別人透過經驗給的經驗也好, 該讀的,可以勤快讀,該請教有經驗的好媽媽也是無妨,畢竟都是每位大師或媽媽走過辛苦路的結晶!

但最根本,還是好好了解自己和孩子,同時也提醒自己要發揮「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找出適合自己和孩子的育兒方式。 畢竟自己的生活是自己在過,不是嗎? 加上應該沒有人想當「騎驢的父子」的主角吧?噗~

以上除了跟你分享,其實大多也是在提醒自己。

哇!你竟然讀到最後,偶超感動滴啦! *抱* 交個朋友追蹤我的Instagram吧!- https://www.instagram.com/stellalaladiary/

144081739_1050176368820236_2384242182145873605_n.jpg

 

文章標籤

Stellalala絲帶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